文學是關照時代的一種光,這種光的明亮和溫暖總會投射到時代的各個角落,而文學之上是這個時代至高的國家意志和國家行動,這場人類史上最為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刷新的不僅僅是十四億人奔小康的史無前例的紀錄,更是一個國家磅礴氣勢和遼闊情懷的世紀風采。
2020年11月3日,在中國作協組織的2020“中國一日· 美好小康——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中,我作為中國化工作家參加此項活動,來到陜西延安文安驛鎮的幾個村子里,見證和親歷那些曾經被貧窮困擾了的幾代人,在步入小康社會前夕的喜悅與收獲。今天,他們已經準備好了,他們以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即將跨入人類史上一個國度整體性步入的小康生活。
我看到一面旗幟,旗幟上寫著精準扶貧
在人類社會中,貧窮是一個延續了數千年的一塊痛,在非洲、在亞洲、在歐洲,在有人的每一個地方,這個痛一直觸及著關乎我們生命的敏感點。在漫長的人類文明進程中,脫貧已然是唯一主題,只有脫貧了,人類才有可能過上體面和有尊嚴的生活。
2013年11月3日,湖南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到此視察,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和要求。隨即,中國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扶貧浪潮,許許多多有擔當的幫扶單位和千千萬萬包扶干部走進貧困村,牽手每一個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一起奔赴在通往小康的路上。
在這起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陜西延長石油以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灼灼可見的溫暖感在自己的幫扶村,與他們同命運共呼吸。2012年,集團公司成立“兩聯一包”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落實集團機關、油田公司等11個單位幫扶任務。特別是2015年6月以來,各單位陸續選派扶貧干部進駐幫扶村,其中集團公司與所屬六家二級單位組成延川縣省級“兩聯一包”扶貧團,對延川縣一鎮一街道辦7個行政村進行對口幫扶。
這里是陜西延安文安驛鎮的上驛村、封家灣村、高家圪圖村、馬家坪村、禹居村、下驛村、馬家店村。這些村子早在幾年前就迎來了它們的幫扶單位延長石油及下屬的煉化公司、榆能化公司、礦業公司、銷售公司、勘探公司、管道公司等7個單位和來自延長石油各單位的19名幫扶干部,從此這些單位和這些村子結下了深情厚誼,這些村民和幫扶干部過上了一家人的日子。
旗幟是一個向度,鮮艷的紅是一種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講到“長征”與“脫貧”都屬生死攸關之役。的確,如果沒有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沒有表現出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沒有長征的勝利;沒有像長征一樣的一面旗幟的鼓舞和指引,就不會有脫貧攻堅的勝利。
在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役中,黨是一面旗幟,這面旗幟上寫著全國各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在這面旗幟指引的方向中,不管是文安驛鎮的七個村子,還是幫扶單位和干部,幾年來為了戰勝貧窮這個詞語所包含的各種困苦,而一道同甘共苦、攻堅克難。
我聽到一聲承諾,這聲承諾令草木動情
進駐文安驛,撲下身子投進去。延長石油的19名幫扶干部為扶貧工作的一聲承諾,他們一去就是幾多春秋櫛風沐雨,一心一意躬身而為。
在采訪中幾名扶貧干部都這樣說到,扶不起來決不收兵!
人若動心,草木有情。在扶貧的日子里,他們的名字和貧困戶的名字捆綁在一起,他們的情感和智慧幾近全部地投注于自己幫扶的村子。平日里的企業工作能手,如今轉換角色,干起了與自己日常工作毫不相關的扶貧工作,這個具有歷練和考驗的工作,讓他們在成長中學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扶貧工作伊始,工作組首先確定了“黨建引領、文化聚力、產業支撐、精準扶貧”的總體工作思路,以工作融合、責任融合、目標融合的“三個融合”與幫扶村形成任務共擔機制。將在石油戰線上埋頭苦干的工作精神轉移到此次脫貧攻堅的工作中。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如同石油開采,需要大量的思考性工作介入。由此,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扶貧效果,關鍵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抓重點、解難點、把握著力點。延長石油集團堅持從完善制度機制入手,立體化探索建立兩項機制,將干部職工群眾思想凝聚到脫貧攻堅中來。制定幫扶工作總體方案和年度計劃,堅持每日駐村幫扶、每月工作報告、每季聯席會議、每年考核表彰,不定期明察暗訪,有力推動幫扶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積極與省市縣扶貧辦、省國資委和地方政府對接,建立與參扶單位、地方政府的協調機制,發揮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橋梁紐帶作用,實施精準扶貧、產業項目建設月度上報機制,有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在脫貧攻堅戰役中他們和他們融為一體,我們面對的敵人是貧窮。當人的力量和智慧聚集在一起的時候,草木也會為之動情。那些,被置入扶貧春秋中的草木似乎多了蓬勃生機,多了向上的力量。扶貧就是草木的陽光雨露,就是他們提供的肥沃土壤。
為實現“智志”雙扶,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能力,延長石油集團突出種植、養殖技術培訓,陸續組織農業技術培訓2000余人次。同時,各參扶單位駐村工作隊主動將精神文明扶貧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幫助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場地,積極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扭秧歌、拔河等文體活動,定期評比“鄉賢”“五好家庭”“脫貧致富帶頭人”等典范,潛移默化改變貧困群眾不良習俗和落后觀念,立志拔掉窮苦根。
文安驛是一個典型的陜北小鎮,群山連綿中一直保存著原生態的鄉村情感。故園,這個被多少人牽掛的情感出發地,正在溫暖的陽光下創造安詳而美好的生活意義。如今文安驛人可以直起腰板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可以讓“窮”這個在特定的環境中包含苦難的代名詞,正在文安驛鎮的七個村子逐漸歸于歷史,歸于這個時代的記憶。
我來到扶貧產業基地,基地是一條通往富裕的路徑
對于七個村不少的貧困戶來說,能夠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發展一項產業,提高收入盡快脫貧,那是他們在這個村子生活了數十年的愿望。
在網上比較流行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想象。而在文安驛鎮的幾個村子里,這句話并沒有流行開來,因為他們的想象并沒有被貧窮所限,在幫扶干部的指導下,他們的想象力和勞動力得到了更大可能的開掘。而事實是我們的想象正在這個新時代特有的感召力和活力中變為現實。
當工作重心被一再確立,激發和呈現的工作動力正以蓬勃的勢頭匯聚能量,而一發不可收拾地為文安驛的脫貧攻堅增加了強大的戰斗力中?!皟陕撘话钡母鲉挝煌度氲?917萬元的扶貧資金有序而到,文安驛鎮的7個幫扶村迅速建成167座大棚拱棚,200畝畜草基地,300畝黃花基地,120畝花椒園,160畝葡萄園,100畝桃李園,牛羊養殖場地,純凈水廠和千頭野玫香豬養殖基地等,形成了“以草定畜、以圈置肥、以花促游、以棚富民、以購代扶”的循環經濟和產供銷一體幫扶特色。切實提升了貧困戶家庭收入,振興了幫扶村集體經濟。今年截止10月底,幫扶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23萬元,預計年底可達800萬元以上,使延長石油幫扶產業項目成為貧困群眾的“搖錢樹”,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聚寶盆”。
任何產品都有可能存在滯銷的問題,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延長石油“兩聯一包”扶貧團按照延安市和延川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要求,在集團公司幫扶的上驛村設立了20平米的消費扶貧專柜,將延長石油“兩聯一包”各單位的小米、雜糧、豬羊肉、西瓜、小瓜、土豆粉條、茶葉等扶貧產品展列在消費扶貧專柜。目前各單位上柜農產品已有20余種,通過進一步向延長石油各單位宣傳,自今年10月份設立以來,已累計銷售農產品533578.9元。
延長石油扶貧掛職延川縣副縣長的惠濤這樣評價文安驛的扶貧工作,他說延長石油在文安驛幫扶6年時間了,先后來了70名干部為延川縣的脫貧事業做著貢獻。在養豬、養羊、黃花、大棚、花椒等產業建設中,所有村民都是受益者,并依托產業發展,現在7個村288戶835人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年均收入由原來的2400元提高到20000元,全部實現了脫貧,摘掉了窮帽子!
致富的路徑是一條各種產業基地夯實的康莊大道,文安驛人在這條道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抵達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走訪脫貧戶,他們道出一聲親人,已是泣不成聲
在走訪的幾戶脫貧戶家中,脫貧戶如數家珍地講出扶貧干部們一個個的扶貧故事,他們的情感共同點似乎交集在“勝似親人”的這句話上,當感激的話語一次次觸及到我的內心時,我看到了他們情不自禁地流下的眼淚和泣不成聲的樣子。
馬青亮在文安驛鎮上驛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這里一干就是五年。2017年底,當村里人聽到馬青亮第一書記任期已滿,他們找到正在調研兩聯一包工作的延長石油集團相關負責領導,請求馬青亮繼續留任。領導當場表態,讓馬青亮繼續到村任職。在馬青亮的工作筆記中我看到了這樣一段:“駐村干部要靜得下心來,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扎得進群眾,干得了事。把扶貧工作確確實實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陳志強是榆能化公司派駐的扶貧干部,在5年的扶貧工作中,他把村里當第二個家,大家記不住他的全名,親切地稱他為小陳。脫貧戶張新明說起自家這幾年生活的大變樣,他特別要感謝“小陳”的幫扶。他說前幾天晚上大棚里的西紅柿生病了,打電話求助小陳,小陳連夜帶著藥趕過來幫他,兩個人一直干到凌晨才忙完。小陳是一名有文化的幫扶干部,村里人常常找他輔導孩子作業、檢修電路電器、交話費、查天氣等等。久而久之,小陳好像成了家里人,只要誰有點什么事,就會想到小陳。
勝似親人這種久違的情感在11月3日的各個扶貧點油然而發,他們把對黨和政府、對幫扶單位和扶貧干部的真摯情感,以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出來,那就是給幫扶干部送一顆南瓜、給一把蔬菜等,當幫扶干部全部拒絕接受任何東西后,他們只能在面對我們的采訪時發自肺腑地說出“勝似親人”,這句包含著脫貧戶深情的話語。
在鮑秀梅家采訪時,當聊到包扶干部幫助她時,她多次哽咽地說:“以前沒有住的房子,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天拼命干活掙不到錢,活得實在太難。我怎么也想不到,今天我竟然能住到寬敞的樓房里。國家規定貧困戶一年收入不能低于5000元,2019年年底我在鎮區的務工費、慰問費、福利分紅等一個月竟然拿到7000多元。今天的好日子全靠黨的好政策和延長石油的這些扶貧好干部,讓我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彼f扶貧干部馬青亮的妻子很早就加了她的微信,經常在微信上問寒問暖,并多次帶著禮物來看望她,比親人都親??!說到此處她泣不成聲。
晚秋初冬的天氣,農家小院里秋收回來的玉米棒高粱穗等整齊地碼在院子的一角。陽光淡淡灑下,曾經因丈夫殘疾、自己打零工度日的王桂蓮家的院子敞亮而干凈,我們圍坐成一圈跟她聊天。她跟其他脫貧戶一樣,有過艱難困頓的苦日子,有過努力改變生活現狀的信心和動力,可是生活重壓下的她總會被現實逼迫到一個死角。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她的日子一下子豁然開朗,好政策來了,幫扶單位來了,幫扶干部來了。幾年下來,她通過種大棚菜已經脫貧。
在高家圪圖村蔬菜大棚種植戶張新民采訪時,他正忙著給西紅柿上架綁帶,他以前就靠種幾畝薄田、外出打零工掙來的年收入不過萬元左右,然而卻是一家6口人的全年生活費,養家糊口都成問題?,F在國家政策好了,2015年以來在延長石油集團及其下屬榆能化公司的駐村幫扶下,他承包了3座冬暖式大棚、4座全鋼架拱棚,年收入相當可觀,現在徹底翻了身,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話到此處,他對站在跟前的陳志強眼眶含淚地說:“小陳這樣的扶貧干部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下午來到上驛村袁衛衛的養豬場,他高興地給我們講到,8月初剛剛賣掉110頭生豬、96頭仔豬,銷售金額達50余萬元。說到養豬場的發展,袁衛衛說2015年,延長石油選派駐村第一書記馬青亮跟自己四處看場地、做調研、定品種,分析比對畜禽市場行情,最終商定利用村里一處淤地壩發展養殖。正式建場時,延長石油集團提供了100萬元扶貧資金,加上自籌以及貧困戶入股的200余萬元,于2017年年底建成1000頭規模的野玫香豬養殖基地,并對全村41戶貧困戶進行全覆蓋式幫扶。面對已成規模的養豬場和利潤持續入倉的好勢頭,他動情地說自己只讀過小學,記住了一句話: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能有今天的好光景,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離不開延長石油的幫扶,離不開這么好的幫扶干部??!
上驛村年近50的袁富忠因為母親和妻子常年患病,家庭生活過的很是艱辛,為防止邊緣戶重返貧困,在延長石油駐村工作隊幫助下,幫助其維修羊圈,協調提供畜草,擴展打開銷路,現在袁富忠的養羊場共養殖300多只羊,已經穩定實現脫貧致富。他面露喜色地告訴我,再也不用過靠干苦力外出打工的日子了,現在多好啊,自己每年僅靠養羊的收入足夠一家人吃香的喝辣的了。
11月3日的采訪中。脫貧戶說出的“勝似親人”這句話頻繁地觸動著我的內心。這句話是這個時代喚回成為普通百姓擁有的共同情感。曾一度以為這樣的修辭是陳詞濫調,以為是一種情感的假設,可是在采訪中,原來在我們的社會,那樣的情感一直真摯地存在,而且在中國大地上這場史無前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精準扶貧工作中盎然地存在著。